close

 

不想長大

 

很多人都說不想長大,或是說好想回溯到以前天真懵懂的童年,很是懷念昔日那個有著單純腦袋及純真心靈的自己,只因為成長後的世界並不如孩童時所幻想的那麼美好,也不如孩童時所以為的那麼容易混日子。

成長是大自然的定律。世上的所有生物自出娘胎便開始了成長之路,除了基因遺傳鎖定了其生活模式的生物之外,其他的任何生物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在學習生存之道。直到踏入了成熟期後,便要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,即使是獅群的領袖,也是憑自身的實力拼鬥,才贏得了母獅們的追隨。

人也是一樣,不同的歲數學習不同的知識,直到成長至社會普遍認可的成熟期後,便要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,這是自然法則,沒有人可以推翻,那麼回首過去又有何意義?

「成長」是一條單程路,只能看著前路往前走,要是一股腦兒往後看,還不算太差的情況是裹足不前,糟糕的結果是被路上的障礙物絆倒,更危險的狀態是跌倒後從此一蹶不振、自怨自艾,成為地上的一團爛泥。

裹足不前的人是在蹉跎歲月。地球不會因為你一個人停下腳步而停止轉動,其他人仍然在逐步逐步地朝著目標邁進當你停下來的時候,即是將可能屬於你的位置讓出來。你放棄機會,尚有千千萬萬人在拼命爭取這個機會,正所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

被障礙物絆倒的人更是冤枉。要是能夠專心一意的盯著前路走,就算遇到障礙物,亦會懂得跨過去,或是花些功夫來將之清除掉。再不濟的也可選擇繞道而行,絕非傻頭傻腦的撞上去,平白遭受無妄之災。

跌倒後一蹶不振的人最愚蠢。誰沒有跌過傷過?小孩子跌倒了也懂得立即爬起來,就算是稍為軟弱一點的小孩,頂多坐在地上哭鬧一陣子,只要看到身邊其他的小孩子依然在嬉戲玩耍,也不會笨得繼續坐在冷硬的地板上哭鬧,不是嗎?

孩童時期的主要讀物是童話故事書,還有專門以孩童為目標對象的動漫或輕小說,也會聽聽兒歌;青少年時期開始閱讀各種類型的小說或題材較有意思的動漫,甚至漸漸認識流行曲及學習欣賞電影;成年之後幾乎想要看甚麼便可以看甚麼,因為社會認可你是一名成年人,有足夠的能力判斷每種讀物或影片的好與壞,懂得挑選合適的物事,也就順理成章、自自然然地開始投入到以成年人為對像的各式各樣娛樂裡。

成年的你不會再沉迷於閱讀兒童類的童話故事書,成年的你也不會沉醉於兒歌類的旋律之中,既然你的興趣與喜好都無法回復到孩童時期的狀態,又為何非要讓自己在思想上念念不忘地追悼著孩童時的心態呢?

對孩童心態念念不忘的人是抱著一種逃避心理。這些人在外表上是長大了,卻拒絕讓腦袋隨著肉體成長,不肯張開雙眼面對現實,不願肩負成年人該有的責任,即使這份責任關乎自己未來的人生。這些人是最可悲的,因為他們荒廢了萬物之靈所獨有的、最有價值的東西──會思考的腦袋。

所謂的童真,正如字面所寫,是屬於孩童的,童真是包含了純真和無知,這些特質同樣是屬於孩童的。一名成年人不可能單靠童真的心境來討生活,成年人的世界是不接受「純真」和「無知」的,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,「純真」會被視為「少根筋」或「幼稚」,「無知」也會被冠上「戇居」或「白痴」的稱號。

拒絕成長的人少不免處處碰壁,碰了一鼻子灰之後便窩在家中一邊哭爹喊娘,一邊追思著天真而單純的童年生活,使到自己更加不願意踏上成長之路,這樣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。

那些大聲嚷嚷說保持童真的心境也可過活的人,我只能夠認為他們真的是好天真好傻。不過在另一個角度看來,這些人說的也沒有錯,他們仍然可以過生活,只是極大機會一輩子都行走於平地,能夠拾級而上的可能性不大。

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適合自己行走的路,不過,就算是喜歡行走於平地的人,要是一直回首追悼著童真的歲月,同樣只會如我前文所說的一樣失足跌倒,碰壁多了便會灰心喪志。因此,做人還是向前看吧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皚霙‧云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